时间:2020-02-12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好大夫专升本邱老师 - 小 + 大
最近,一副对联火了—— 火神山、雷神山、钟南山, 三山齐聚克难关; 国内捐、海外捐、李兰娟, 众捐纷来病魔颤。 钟老的故事,早已红遍全网。 而李兰娟院士,低调了十几年的老奶奶,如今已与钟老齐名。 灾难之下,最显人性。 有人为了“政绩”,欺上瞒下; 有人趁着混乱,大发国难财。 李兰娟不计较个人声誉得失,第一个向国家提出建议:武汉必须封城。 这是何等的杀伐决断? 一个千万人口的城市封城,在人类历史上是第一次。 毕竟,“封城”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 更何况,封城后的不确定性太多。 一旦有任何闪失,提出建议的人,都可能沦为历史笑柄。 可是,李兰娟不在乎。 事实证明,“封城”有效控制了疫情向全国蔓延。 截至2月10日,全国湖北以外地区新增确诊病例381例,连续7天呈下降态势。 不得不说,这算得上阶段性的好消息。 试想,如果武汉没有封城,或者再晚几天封城,以新冠病毒的传播速度,今天的中华大地会变成什么样? 前不久,央视采访片段流出。 记者问,“当时您做了怎样的研判?因为这个决定不是个小决定,尤其在春运这样一个背景之下。” 语气颇有些咄咄逼人。 李兰娟眉头微锁。 “因为疫情已到刻不容缓的程度,只有严格控制传染源,才能不让传染病发生大流行。” “刻不容缓”四个字,太耿直了。 无异于一计响亮的耳光,扯下了某些人的遮羞布。 这,就是李兰娟啊。 是什么就说什么,绝不刻意粉饰。 有人宣扬,泡腾片、板蓝根可以预防新冠病毒。 她反问,“你没有病去吃什么药?” 有人造谣,抽烟的人,相对安全。 她直怼,“不要讲这个,这是不对的!乱七八糟。”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特效药。 她一口否认,“还没有。没有特别有效、持续抑制病毒的特效药。” 难怪知乎上有人说,我只信钟南山和李兰娟。 这二老的个性,如出一辙。 鲜有人知。 李兰娟的魄力,17年前,亦如今日。 那一年春天,非典肆虐。 李兰娟时任浙江省卫生厅厅长,听完下属的紧急汇报后,她果断出手—— 整理资料,立刻向民众公开具体信息; 与非典病人接触过的人,统统隔离起来。 两条铁令一下,有同僚懵了。 李兰娟啊李兰娟,少报几个,面儿上不是更好看?何必打自己的脸? 甚至,有市民心生埋怨。 接触不一定感染,直接隔离,是不是小题大做了? 即便如此。 李兰娟顶着压力,早上五点多发公告,不到24小时隔离千人…… 整套动作,行云流水。 随后,整个浙江省,被隔离观察的人数有11万人以上。 更让人佩服的是,浙江发现首名SARS病例的48小时内,李兰娟率攻关小组检获了病人的病毒特异性核酸,成为最早分离到SARS病毒的单位。 在对SARS病人的治疗过程中,李兰娟竭力倡导谨慎使用抗生素。 最终,她创造了SARS零严重后遗症,无医务人员感染,无二代病人的奇迹。 担任厅长的10年间,李兰娟承担了手足口病、地震灾后防疫、甲型H1N1、禽流感等传染病研究工作。 其间,她首创“四抗二平衡”疗法,效果突出。 截至2月10日,浙江确诊人数全国第三。 李兰娟说,“确诊的多说明漏掉的少,我们不怕发现的多,就怕漏掉。” 今年,浙江仍然沿用李兰娟当年的疗法。 死亡人数为0。 2月1日,李兰娟率团队,二度逆行武汉。 她表示,“这次去打算长期奋斗,自己也没有考虑什么时候回来。” 网友感慨:“李奶奶,是我们浙江的宝啊。” 无需更多褒奖。 百姓的口碑,就是最好的勋章。 官至厅长,李兰娟却没有大官的架子。 她有霹雳手段,也有菩萨心肠。 现在身为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她,曾经是贫寒人家的小姑娘。 1947年,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小村庄。 父亲因为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 虽家境贫寒,但李兰娟自幼喜欢读书。 1960年,成绩优异的她,被保送到绍兴第一初级中学(现在的绍兴第三中学)。 两年后,母亲突然把小兰娟叫到跟前,告诉她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让她收拾收拾回家。 就在这时,班主任挽回了这个好苗子。 “你自己是不是很想读书?” “是的。” 简单的对话后,班主任让她留下行李,还给了一个月的假期。 回家后,李兰娟一边劳动,一边自学。 一个月后,李兰娟重返学校。 这一年的期末考试,她的成绩不但没有落后,反而考得很好。 就这样,李兰娟读书的念头更加坚定了。 在助学金的帮助下,她读完了初中、高中。 高中毕业之后,李兰娟遇上了“文化大革命”,乡里安排她到回老家做代课老师。 那段时期,老家的乡亲常常因为劳累腰痛背痛。 她很心疼。 于是,利用业余时间,去浙江省中医院学针灸。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后来,村里组建农村合作医疗。 因为李兰娟懂针灸,大家都希望她来做合作医疗的“赤脚医生”。 “当时真的很矛盾。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 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 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 但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就这样,李兰娟义无反顾地扎进医学领域。 越努力,越幸运。 1970年,她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读书,正式转向科班。 现在,李兰娟院士已从事传染病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逾40年。 疫情发生以后,李兰娟和团队几乎在和病毒赛跑。 先后成功分离到8株病毒毒株,发布抗病毒研究成果,亲自会诊ICU危重病人…… 前几天,杭州树兰医院的副院长在采访中透露,“她工作太忘我了,每天睡3个小时。” 睡3个小时? 先生看到有质疑的声音。 早在2013年,H7N9禽流感爆发的时候,就有记者亲眼见证了李兰娟院士,像“铁人”一样连轴转。 4月8日,晚8点半。 李兰娟开完重要会议,前往镇江紧急会诊,危重病人是怀孕5个月的孕妇。 赶到那儿,已近凌晨1点。 详细检查了病人的情况后,李兰娟给出了治疗方案。 会诊结束,赶回杭州,已是早上6点多。 小憩1个多小时。 上午8时,李兰娟又出现在会议室…… 当年,记者为她写了宣传稿。 李兰娟拒绝了,“我的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这么做的,没什么特别的。” 直到2018年,《文汇报》的一篇文章中,才提及此事。 作为著名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一如既往,一直奋战在第一线。 儿子郑杰说,“她自1月17日后,就在我的视野里消失了整整六天……” 那时,她不顾被感染的危险,持续奔波于武汉、杭州、北京三地。 除夕当天,她还在去北京的路上,参加疫情会议。 这样的老奶奶,先生不懂为什么有个别人忍心抹黑。 今年,李奶奶73岁了,却常常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和精致的面容。 似乎,岁月带给她的都是礼物。 疫情发生以后,我们看到太多人间苦难。 当我们被黑云笼罩的时候,总有人愿意成为光。 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我们看到了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这样的国之脊梁。 所谓“至如信者,国士无双”,大抵如此。 在他们背后,我们还看到了一个个平民英雄,一个个努力着的普通人。 谢谢你们,让我们知道: 人间,值得。 |
下一篇:钟南山团队发布复工防护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