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5-17 点击: 次 来源:网络 作者:好大夫专升本邱老师 - 小 + 大
第二章损伤的修复 1.再生性修复:附近原有细胞通过再生来达到修复目的。 2.纤维性修复:通过新生的富含毛细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即肉芽组织)来达到修复的目的,并最终形成瘢痕。 3.按再生能力强弱分为: 1)不稳定细胞,皮肤、口腔处的表皮细胞。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的被覆细胞,男女性生殖器官管腔的被覆细胞,淋巴、造血细胞和间皮细胞 2)稳定细胞:肝、脾及胰腺的实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 3)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和心肌细胞 4.肉芽组织:是增生旺盛的新生幼稚结缔组织,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成纤维细胞,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 1)其肉眼观:表面呈鲜红色、细颗粒状,富含血管,柔软湿润,触之易出血,形似鲜嫩肉芽。 2)镜下观:A大量袢状、弯曲的毛细血管网 B大量新生的成纤维细胞密集分布在毛细血管之间 C数量不等的炎性细胞浸润,一举使细胞为主,也伴有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5.肉芽组织的作用: A抗感染保护创面 B填补创口及其他组织缺损 C机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炎性渗出去及其他异物。 6.瘢痕组织:是肉芽组织经改建后成熟形成的纤维结缔组织。 其利用作用: A长期填补并连接损伤的创口或其他缺损 B保持组织器官的完整性 7.糜烂:发生于皮肤或黏膜组织的坏死,分离排出后遗留的表浅缺损。深达皮下或黏膜下者称为溃疡。 8.空洞:肾、肺等实质器官的坏死组织液化经自然管道排出后遗留的缺损。 9.窦道:深部组织的坏死经体表排出后形成开口于皮肤或黏膜的盲性管道。 10.瘘管:空腔器官之间或空腔器官与体表由坏死组织脱落形成的两端相通的管道。 11.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或异物、血栓的过程,亦称为纤维化。 12.凋亡:指活体细胞在基因调控下发生的“主动”死亡过程,是细胞在内外的环境因素诱导下激活细胞内预先存在的死亡程序,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主动中止生命过程,亦称细胞程序性死亡(PCD)。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①局部组织血液含量的异常(充血、贫血) ②血液性状和血管内容物的异常 ③血管壁通透性和完整性改变(水肿、出血) 2.动脉性充血:简称充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血液输入量增多。 3.其病理变化:器官和组织体积轻度增大,充血局部呈鲜红色,局部温度升高,触之博感。 4.镜下:局部细动脉及毛细血管扩张,大量红细胞聚集。 5.静脉性充血:简称淤血,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静脉回流受阻使血液淤积在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6.其病理变化:局部组织和器官发生肿胀体积增大,局部皮肤发绀,呈紫蓝色,局部毛细血管扩张,散热增加,体温下降。 7.镜下:常伴有组织水肿和出血,可见含铁血黄素细胞。 8.结局:长期的淤血,可使局部组织出现: ①水肿和漏出性出血 ②实质细胞萎缩、变性以及坏死 ③间质纤维组织增生,最终形成淤血性硬化 ④侧支循环的建立及静脉曲张 9.心衰细胞:胞浆内含有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其常见于左心衰的病人 10.心衰的形成:在活体的心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有形成分析出、凝聚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所形成的固体质块成为血栓。 11.血栓形成的条件与机制: ①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②血液状态改变 ③血液凝固性增加 12.血小板的活化是触发凝血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表现为:①粘附 ②释放 ③黏集 13.血流减慢和血流产生漩涡等改变亦有利于血栓形成 14.血流凝固性增加:血液中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增多或纤容下降 15.血栓的结局: ①软化、溶解、吸收 ②机化和再通 ③钙化 ④脱落 1)血栓机化:血栓长时间不被溶解则由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自血管壁想血栓内长入,取代血栓,即肉芽组织逐渐取代血栓的过程。 2)再通:血栓部分溶解 血栓内出现裂隙,新生内皮细胞长入被覆表面,形成新的血管,并相互吻合沟通,在被阻塞的血管内重建血流。 16.血栓对集体的影响: 1)可以阻塞血管裂口起到止血作用。 2)不利的影响: ①阻塞血管 ②引起栓塞 ③心瓣膜病 ④出血 17.栓塞:在血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阻塞血管的物质称为栓子。 18.静脉与右心栓子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左心的栓子阻塞于主动脉的分支,门静脉系统的栓子阻塞肝内门静脉分支。 19.梗死(梗塞):局部组织因血流中断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1)贫血性梗塞:发生于组织结构较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实质器官,如脾、肾、心肌和脑组织,梗死灶缺血呈灰白色 2)出血性梗死:发生于肺、肠等具有双重血液循环、组织结构疏松伴严重淤血的情况下,因梗死灶内有大量的血流,又称红色梗死。 第四章炎症 1.炎症:是具有血管系统的活体组织对损伤因子所发生的防御反应,具有减轻机体受损程度,限制损伤因子在体内扩散和对损伤组织进行修复的作用。炎症实质上是以损伤起始、愈复告终的复杂病理过程,抗损伤贯穿炎症反应的始终。 2.生物性因子:是最常见且最重要的炎症原因,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真菌、螺旋体和寄生虫等病原体。由其因子引起的炎症有成感染。 3. 1)炎症局部组织、细胞发生的变性和坏死改变统称为变质 2)炎症局部组织血管内的液体和细胞成分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质、体腔或抵达体表、黏膜表面的过程:渗出 3)在致炎因子、组织崩解产物或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下,炎症局部组织细胞的再生与增殖成为:增生 4)炎症的局部表现: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局部血管扩张、血流加快以及代谢增强、产热增多 5.炎症全身性反应:包括发热、睡眠增加、厌食、肌肉酸痛,以及末梢血白细胞数目改变和血沉加快。 6.炎性渗出是急性炎症的重要特征,对机体具有积极意义: ①局部炎症水肿可稀释毒素,减轻毒素对局部的损伤作用 ②为局部浸润的白细胞带来营养物质和运走代谢产物 ③渗出物中所含的抗体和补体有利于消灭病原体 ④渗出物的纤维素交织成网,不仅可限制病原体的扩散还有利于白细胞吞噬、消灭病原体,在炎症的后期纤维素网架可称为修复的支架,并有利于成纤维细胞产生胶原纤维。 ⑤渗出物中的病原体和毒素随淋巴液回流被带到所属淋巴结有利于产生细胞体液免疫。 7.过多的渗出液的不利影响:组织水肿可加剧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严重的喉头水肿可引起窒息,心包腔大量积液可致心脏搏动受限,胸腔积液可致呼吸困难,纤维素若不能被溶解吸收则发生机化,引起肺肉质变、浆膜粘连或浆膜腔闭锁。 8.白细胞渗出和吞噬作用: 边集→滚动→粘着→游出→趋化→吞噬 9.趋化作用:指白细胞沿着炎症区域的化学刺激物浓度梯度做定向移动。 10.主要炎症介质: 1)血管活性胺:①组胺 ②5-羟色胺 2)花生四烯酸(AA)代谢产物: ①前列腺素(PG)>②白细胞>③脂质素 3)白细胞产物:①活性氧代谢产物 ②溶酶体成分 4)细胞因子 5)血小板活化因子 6)NO 7)神经肽 11.体液源性炎症介质:激肽系统、补体系统、凝血和纤容系统。 12.炎症介质的作用:扩张血管、增加血管通透性、趋化作用、发热、疼痛、组织损伤。 1)变质性炎:例如乙型脑炎、中毒性心肌炎、急性重型病毒性炎。 2)渗出性炎:一般分为浆液性炎、纤维素性炎、化脓性炎和出血性炎。 ①浆液性炎:以浆液渗出为主,常发生于浆膜、黏膜、滑膜、疏松结缔组织和皮肤 ②纤维素性炎:渗出物中含有大量纤维素,常发生于黏膜、浆膜和肺。当纤维素渗出过多时,易脏成浆膜的纤维性粘连或大叶性肺炎肉质变 ③化脓性炎:以中性粒细胞大量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可分为脓肿、蜂窝织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 ④出血性炎:以渗出物中含大量红细胞为特征的炎症。 3)增生性炎: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组织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和伤寒病。 13.急性炎症的结局: ①痊愈 ②迁延不愈或转为慢性 ③蔓延播散 14.非特异性慢性炎:成纤维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组织细胞增生,伴有以淋巴细胞 浆细胞和居室细胞为主的慢性炎细胞浸润,同时局部被覆上皮 腺上皮 实质细胞也有增生。 1)炎性息肉:局部粘膜上皮 腺体及肉芽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突出粘膜表面的带蒂肿块,常见于鼻粘膜、子宫颈和胃肠道黏膜。 2)炎性假瘤:由组织慢性炎症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肿瘤样团块,常发生于肺和眼眶。 15.肉芽肿性炎 1)概念:是一种以肉芽肿形成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增生性炎 2)肉芽肿:是由巨噬细胞局限浸润和增生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3)分为 ①感染性肉芽肿:指由细胞 梅毒螺旋体 真菌和寄生虫等生物病原体感染引起的肉芽肿。如风湿性 结核性 麻风性 ②异物性肉芽肿 痛风性 17.结核性肉芽肿:即结核结节,其中央为干酪样坏死,周围有增生的上皮样细胞和朗汉斯多核巨细胞,并有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围绕。 第五章 肿瘤 1.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对其生长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2.异型性:肿瘤组织无论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都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即这种差异反映了肿瘤组织的成熟程度 3.识别异型性的大小是病理形态学上诊断肿瘤确定其良恶性及判断恶性肿瘤分级程度的主要依据判断肿瘤命名的重要指标。 4.肿瘤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指肿瘤组织的空间排列上(包括瘤细胞的极性排列结构和间质的关系)与其来源的正常组织的差异。 5.肿瘤细胞的异型性 ①肿瘤细胞的多形性 ②核的多形性 ③胞浆的改变 ④超微结构的改变 6.病理性核分裂象:肿瘤细胞核分裂象常增多特别是出现不对称性、多极性和顿挫性对于诊断恶性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7.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局部浸润和远处转移 8.肿瘤的生长方式:膨胀性、浸润性、外生性。 膨胀性:几乎所有的良性肿瘤的生长方式肿瘤只极限于其发生部位堆挤但不侵犯周围组织,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体积增大时常形成完整的包膜; 浸润性:恶性肿瘤多见肿瘤组织像树根扎入土壤一样,不断浸润、破坏周围组织无包膜形成境界不清; 外生性:良恶性都可见发生在体表、体腔或空腔脏器,常向表面生长形成乳头状、息肉状、蕈伞状或菜花状的肿物 9.肿瘤的扩散: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浸润生长,累计临近器官或组织,而且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 1)直接蔓延:恶性肿瘤不断长大,常常连续不断的沿着组织间隙、淋巴管或神经束衣浸润,破坏临近的器官或组织,并继续生长 2)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浸润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迁移到他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肿瘤,有淋巴道、血道转移和种植性脱落。 10.瘤栓:进入血管的肿瘤细胞通常与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粘附成团。 11.肿瘤的分类:一般根据肿瘤的组织起源、生物学行为、对机体的影响分类。 12.肿瘤的命名 13.畸胎瘤:指性腺或胚胎剩件中的全能细胞发生的肿瘤,一般含有两个以上胚层的多少种成分,分为良性和恶性 14.错构瘤、迷离瘤并非真性肿瘤 15.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良性肿瘤:一般影响较小,主要表现为局部压迫和阻塞症状。但若发生在腔道或重要器官,也可严重影响,有时可发生继发性改变而内分泌腺良性肿瘤可分泌过多激素而引起症状 2)恶性肿瘤: ①除良性外还易引起并发症或急症发作,肿瘤可因浸润、坏死而并发出血穿孔、病理性骨折和感染,还可压迫、浸润局部神经而引起顽固性疼痛; ②恶病质,即机体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和全身衰竭的状态; ③出现副肿瘤综合征和异位内分泌综合征。 16.癌前病变:一类具有癌变潜能的良性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发展为癌。常见有大肠腺瘤、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变、宫颈糜烂伴上皮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溃疡性结肠炎、黏膜白斑、皮肤慢性溃疡、肝硬化。 |
下一篇:学霸教你英语如何拿满分